MCP 与 Agents SDK:从数据统一接入到多智能体编排的双向进化
Anthropic 在去年年底推出的 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与 OpenAI 本周发布的 Agents SDK,分别聚焦于大模型应用中的两个关键环节。MCP 强调「用统一协议连接多数据源」,让大模型能够便捷、安全地获取各种上下文;Agents SDK 则面向「多智能体的对话、推理编排与工具调用」,提供一体化的多轮对话逻辑和安全管控能力。二者背后,均围绕如何让 LLM 真正落地实际业务场景而发力,却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径。
MCP 为跨系统数据访问提供了类似“USB-C”式的统一接口,企业可快速将内部系统、文档、数据库、版本控制仓库等,通过 MCP Server 暴露为资源或工具,供任何 AI 客户端访问。Agents SDK 则专注在高层应用框架,通过多代理(handoff)、工具函数(tools)、安全守护(guardrails)和实时流式输出(streaming)等机制,让开发者能轻松构建具备多步推理和调度能力的复杂对话流程。一个侧重数据与环境整合,一个主打多智能体与对话场景,是它们之间的核心差异。
MCP 早在数月前就已发布,其在安全可控、通用化的接入层生态上不断完善;Agents SDK 于本周刚刚面世,带来了面向「多轮交互、对话管理与业务编排」的更直接开发体验。两者从不同方向切入,但都对 LLM 与企业级需求的融合产生积极影响:前者优化了数据获取环节的可扩展性与统一性,后者则强化了应用端的代理逻辑与流程管控。企业和开发者可能在不同层面获得加速:或在 MCP 协议下实现对多数据源的一次性集成,或借助 Agents SDK 快速打造多智能体语义编排应用。
展望未来,MCP 与 Agents SDK 既可独立使用,也可互为补充,帮助开发者搭建「数据接入 + 多智能体协作」的强大生态:在下层利用 MCP 统一管理、暴露企业数据源,在上层用 Agents SDK 编排多轮对话和工具调用,从而实现全链路的高效、可控与可追溯。两者的发布时机跨越数月,却都代表了 AI 应用走向成熟的关键节点,不仅会推动技术落地,也有望成为业界标准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。
主要定位和目标
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
• 定位:MCP 更像一个“数据接入与上下文管理”的通用协议标准,致力于为 LLM 提供“可插拔”的数据源接入方式——就像给 AI 世界定义了一个“USB-C 接口”。
• 目标:帮助各种数据系统(文件、数据库、Git 代码仓库、Slack、浏览器自动化等)通过统一的协议暴露给 AI 模型使用。目的是让大模型便捷、安全地访问到企业或个人内部的多样化数据源,从而提升回答准确度及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。
OpenAI Agents SDK
• 定位:OpenAI Agents SDK(有时也称为 Agent SDK)是一个构建“多步推理”或“多智能体协作”应用的高层框架,关注如何 orchestrate(编排)LLM 与一系列工具调用、上下文处理、消息流及 Guardrails(安全或策略校验)等。
• 目标:为开发者提供一套“Agent + 工具 + 流程/对话管理 + 守护(guardrail)+ streaming + tracing”的完整解决方案,可以像“搭乐高”那样快速构建带有多轮对话、子代理分派、工具调用(函数/Plugin/Tool)等功能的复杂应用。
简言之,MCP 是一个偏“数据和环境连接/整合”层面的标准协议,而 Agents SDK 则是一个偏“多轮对话、Tool 调用、控制流与安全管理”的应用框架。
主要架构对比
MCP 的核心架构
1. Server/Client 模型
• 开发者可以实现自己的 MCP Server(对外暴露资源和工具),也可以在 AI 应用中实现 MCP Client(从 MCP Server 中获取资源或调用工具)。
• 不同数据源(如 Google Drive、Slack、Postgres、Git 等)可以通过标准接口实现一个 MCP Server,LLM 侧只需按同样的协议进行访问。
2. 数据即资源,方法即工具
• MCP 将外部世界要提供的内容抽象为 Resource(只读或只获取信息)和 Tool(可执行某些动作,可能有副作用)。
• LLM 或 AI 应用只需要一次性按照 MCP 协议进行“资源发现”或“工具调用”,即可和后端各种数据源对接,而无需为每个数据源都手写特定适配器。
3. 可插拔、多语言支持
• MCP 提供了 Python/Java/TypeScript 等多种 SDK,核心是一个开源规范和 JSON-RPC 通信结构,比较轻量、通用。
OpenAI Agents SDK 的核心架构
1. Agent Loop(智能体循环)
• Agents SDK 里,核心是一个“Agent”,其内部配置了:系统/提示语(instructions)、可调用的 Tools、可以移交的子代理(Handoffs)、Guardrails 等。
• 当用户提问时,SDK 管理下的 Agent 会不断轮询:先让 LLM 思考或输出,若需要外部信息则调用 Tool,或把请求移交给其他 Agent,最终给出一个“最后回答(final output)”,并结束循环。
2. Tools / Functions
• 通过 @function_tool 装饰器等方式,将外部的 API、数据库查询、计算函数封装成可供 Agent 调用的“Tool”。LLM 在内部决定何时调用哪个工具以及传什么参数,SDK 负责执行并把执行结果反馈给 LLM。
3. Guardrails / Handoffs / Tracing
• Guardrails:可针对输入或输出进行审查,如内容安全检查、策略检测、数据验证等。
• Handoffs:主代理可“委派”任务给其他更专业的子代理。
• Tracing:对每一步 LLM 输出、Tool 调用进行记录,方便调试或审计。
4. 上下文对象(Context)
• SDK 提供可选的上下文对象,用于在多次工具调用中共享状态、访问资源或记录信息。适合在单轮调用中进行多次推理与工具交互。
Agents SDK 更像一个“带语义编排的多智能体开发框架”,在如何进行多轮对话流转、如何管理工具调用、如何做策略/安全校验等方面提供了较完整的解决方案。
核心差异点
1. 侧重点不同
• MCP 偏重于“统一协议 / 标准化”地连接真实世界的各种数据、业务系统、代码仓库等,为不同 LLM 客户端提供安全、可控、标准化的数据接入层。
• Agents SDK 偏重于“如何让一个(或多个)LLM 进行多步推理和工具调用的流程编排”,提供 Guardrails、消息流跟踪、代理间的调度、输出的结构化等高层应用开发能力。
2. API/协议 vs. 框架/SDK
• MCP 是一个协议标准 + 一套 Server/Client 开源实现(可以想象像微软的 Language Server Protocol 一样),主要解决“LLM 想要读/写多源数据,应该用什么标准化接口?”的问题。
• Agents SDK 是一个上层应用框架,更关注“怎么把 LLM 的多轮对话、工具函数调用、AI 交互流水线化地落地”。它不一定要求底层所有数据源都通过某种统一协议,只要你在 Python 里写一个函数、一个 tool,就可以给 Agent 调用了。
3. 是否强依赖特定大模型或供应商
• MCP:强调的是“任何 LLM/AI,都可以通过 MCP 访问各种数据源”。它本身并不强依赖 Claude、GPT-4 等具体模型,因为它只是一个开放协议,也可以使用本地大模型等。
• Agents SDK:虽然号称“兼容任何支持 Chat Completions API 的模型”,但其默认集成和最佳适配还是 OpenAI 的 API;其功能(如 structured output, streaming, 追踪等)都与 Chat Completion 的格式紧密耦合。理论上也能自定义成别的,但主要生态还是针对 OpenAI API。
4. 上手复杂度
• MCP:若你的需求是“想把 Claude 或其他大模型与自家各种数据库/版本控制/云系统连起来”,那 MCP 的设计思路很清晰,一旦搭好就能统一管理授权与访问;但开发者需要理解“如何实现或部署 MCP Server”,以及如何把自己的数据系统对外暴露成 Resource/Tool。对习惯写后端服务的团队来说,它是一个很直接的标准化 API。如果只想简单接一两个数据库或文件系统,也许学习成本稍高,但扩展性好。
• Agents SDK:其编程模型更像“我在 Python 里写几个函数/工具 + 一个 agent 配置 + 一些 guardrails,就能直接跑起来”,对希望快速做“多轮对话+工具调用+子代理移交”的场景来说,上手非常直接。缺点是如果你要对接很多数据源,需要自己写/封装若干工具函数,或者引入第三方 Plugin/类库来做——没有统一的协议层。
5. 功能边界
• MCP 更关注“让 LLM/AI 与外部资源交互”这一环节,所以它会抽象出 resources / tools / prompts 作为核心原语。
• Agents SDK 除了能做 Tool 调用,也更强调多代理(handoff)、结构化输出校验、Guardrails、Tracing 等应用层的编排能力。因此,如果你想做复杂对话管理,或者对多次调用结果进行流式跟踪、进行安全策略判断等,Agents SDK 的功能更全面一些。
6. 成熟度、完备度
• 二者都来自主流大模型厂商(Anthropic 和 OpenAI),均为开源,处于快速迭代阶段。
• 就“对接外部数据源/系统”而言,Anthropic 提供了 MCP 生态内各种预构建 connector(Google Drive、Slack、GitHub、Git、Postgres 等),看起来已经有比较完善的 server 实现示例。
• 就“搭建多智能体+多轮交互+安全策略+结构化输出”而言,OpenAI 的 Agents SDK 更成熟,官方例子比较多,文档里提供了 guardrails、可扩展 tracing、handoff 多子代理等一整套机制。
因此,要说“哪个方案更成熟更完整”,需要看你所处的需求维度:
• 需要统一地对接大量业务系统、文件系统、数据库? 并把这些上下文供给不同 LLM?→ MCP 更像是专门为此设计的“协议层”,也兼顾了安全可控的部署方式。
• 需要在应用层快速实现多轮对话、多代理协作、结构化输出校验、内容审计/合规管控等复杂编排? → OpenAI Agents SDK 在这方面的内置支持更加“拿来就用”,只需在 Python 层直接写逻辑和函数即可。
小结
• 相似之处:
• 都是让 LLM 能与外界交互的“扩展”/“开放”思路,都提供了工具(tool)或资源(resource)的抽象形式,把外部的功能或数据暴露给大模型调用。
• 都支持多语言或多平台的开源 SDK,并有不少社区/生态扩展可以利用。
• 主要差异:
• MCP 立足于“开放协议+标准化接入”,解决了“跨系统、跨数据源”的上下文获取与工具调用的一致性问题。
• Agents SDK 立足于“高层应用框架”,强调“多轮对话+工具调用+子代理+流式输出+守护校验+跟踪分析”等综合性编排能力。
• 适用场景:
1. 如果你更关注「如何将多个数据源(如企业内部文档、代码仓库、数据库)统一暴露给一个或多个大模型」,并希望在组织内或多团队间统一管理权限、免于反复实现各类 connector,那么 MCP 的通用协议和开源 server 实现就非常合适。
2. 如果你在构建的主要是「单个或多个智能体之间的逻辑编排和多轮对话」,需要功能如:如何处理用户输入、如何在回答中反复调用不同函数、如何管理最终输出结构及安全合规,OpenAI Agents SDK 的「Agent + Tools + Handoffs + Guardrails + Tracing」组合拳会让你更快地把一个多步骤 AI 应用搭建好。
• 上手难度:
• MCP 在前期理解协议、搭建 server、熟悉 JSON-RPC 通信、编写 resource/tool adapter 等方面需要一定“后端服务/集成”经验;一旦打通后,对接新的数据源或者迁移到别的模型会更规范化。
• Agents SDK 则更像是在 Python 中“写几个函数 + 配置 Agent”,然后就可以做多轮对话的调用链路。初期开发者体验可能更直接,但它并非专门为大规模、跨团队的“数据源整合”场景而生,需要自己写对应的 Tool 扩展。
简而言之
• 二者并不完全替代,而是聚焦点不同。MCP 更像是一个“让所有数据源连进来”的统一协议层;Agents SDK 则在“多轮对话、Agent 逻辑、守护与工具调度、结构化输出”这些上层应用功能更强化。
• 如果你需要兼顾到海量数据源或丰富的上下文,并要给多个 LLM(Claude、ChatGPT、GPT-4、企业自研模型等)都统一接入,同一个 MCP server 一次到位,这样以后切模型也不会造成重复集成;然后在上层再用 Agents SDK 或其他框架做多智能体编排,也是一个常见组合思路。
• 就“应用开发”角度看,Agents SDK 提供的内置功能(handoff、guardrails、tracing、tools)更全面,而 MCP 提供的对于外部资源访问的“安全可控、标准化”能力更加强大。到底选谁,关键看你是需要构建「复杂多轮对话/多智能体编排」的应用,还是需要「跨数据源、一致的上下文访问协议」的底层基础设施,或者两者结合。